2016春运,We are ready!
作者:荃湾区 来源:浦东新区 浏览: 【大 中 小】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3:53:59 评论数:
郡、县、诸侯一受宝来之法令,学问并所谓。
有一句格言说得极好:越是宁静的水面,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。善于发现生机,顺势而为,遵道而为。
但又是能够被心灵深切领悟和感知的。就是本自原来具足、能生万法、能现万有。提要:首先概要阐述宗教的精髓内涵及其目的和功能作用,进而概述了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内涵,对老庄学说中一些重要的智慧思想言论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辨析,最后阐述了老庄学说中所包含的至高妙完备、博大精深、最根本的宗教哲学精神,这种精神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进行纲领性、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。因一切出自一,归于一。要想很好的解读老庄学说重要的智慧的精髓要义,必须通过老庄学说所倡导的修炼方法,它有一条主线,那就是通过清修(即通过少思寡欲的清心和心斎,通过绝圣弃智、绝仁弃义、能达无为而无不为、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。
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启迪人们不要执着,应当始终本着物我两忘、齐物我、齐万物的明心见性、不住色空、不落有无、圆融无碍的大智、妙觉去应物、处事和待己。但是世人很难清静、空灵起来,因为世人深受肉身的欲望、前世今生之业力、精神意识之我执,以及自以为是所形成的阻扰和障碍,这正是导致人类智慧的弊端和障碍的根源所在。因为达到的只是纯阳,就是没有任何物质欲望、生理欲望的纯粹精神,佛教看来就是超出欲界。
严格地讲,到成佛,或接近成佛的十地菩萨,才能完全明心见性。大慧宗杲禅师说仁义礼智信在性,五常皆是心性本具。这很难放下的也放下了,然后往来自在,静到了极点,至于无极之极。王阳明天泉证道偈后两句云: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宋明新儒学与先秦孔孟儒学已有不同,吸收了佛、道两家的一些东西,阳刚之气少了许多,教人存天理,灭人欲,而孔孟从不说灭人欲,只讲节欲,孟子曰:养心莫善于寡欲。太虚将末后牢关的所悟概括为无性心源含容万法,相当于了悟大乘乃至一乘圆教的心性——真空妙有。
内丹大体被分为三品丹法,下品丹法注重修命锻炼肢体,中品丹法性命双修而注重修炼精气,上品丹法唯重修性炼神。第三,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。而三教中的圣人都是以心体道而成为圣人,他们体道证道的心,应该是一样的,因为人心的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,所谓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定而后能静,心会非常平静。
道家老子也特别推崇婴儿,认为婴儿没有邪念、没有烦恼,心是纯净的。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,明确以无念而感到自我存在之直觉为纯粹的存在,相当于儒家所说心性,如格尔逊说:此率尔(不含他念)之一念所知,即是那绝对的和具体的纯粹存在。心性的修证,可以在寺庙、禅堂,而非必在寺庙禅堂,完全可以在世俗生活中修持,所谓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以家庭、社会为禅堂。道教注重自然,其调息术以《老子》专气致柔为宗,意思是专注呼吸,让它慢慢变得非常柔和,由此进入静境。
大概是拂除悟迹,任运自然,融通空有,将所悟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,《永嘉证道歌》所谓行住坐卧体安然者,即破末后牢关境界。继承发扬此说的华严宗五祖宗密,在其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中,将达摩以来禅宗诸祖心传的法要、真心本体指归为一个知字,谓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。
从文化发展的历史看,儒、道两家学习、吸收禅宗,是晚唐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。无思无为、寂然不动的心理状态,跟部派佛学本性心的另一说——所谓有分心,正好一样。
按照道教的说法,人人都有道性,只要具备所需的条件,依法修炼,至多十三年,便可以成仙。即便是参禅的佛弟子,当未能真正开悟、证得佛法的出世间智慧时,也还是在世间、世俗层面,参禅若仅破初关证得一个有分心,境界不能超出儒家,不能断疑,更不足以断烦恼,若充任大和尚、大师,也难免假装,与假道学同类。达到至善的时候,心就很定了,定是安定、镇静之义。《孟子尽心下》说:修身须择善而从,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佛教的心性法门,就其终极目标成佛而言,可以说具宗教性,而其实践,却完全是超宗教、超佛教的,是一种心理锻炼之道,一种对心灵的深刻研究和对自性潜能的彻底开发,可以划归超个人心理学的领域。他还说:不是无禅,只是无师。
养生也是这样,中医讲健康的关键是保持生理上的阴阳平衡,叫做阴平阳秘。但儒家之学长期以来被儒生们作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,读儒书者虽多,而做儒家心性修养工夫者甚少。
前五识所转成所作智,能随意现种种神通,成办济度众生的事业。后来道教的符箓派称这种心为一点灵光,说它是画符、念咒以役使鬼神的诀窍,这种心能接收、发射一切信息,能感通神。
中国人看问题喜欢抓住实质,而且这个问题要对人的身心修养有用,对生活实用。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。
大乘经论常将心性比喻为比喻真如、法性的虚空,如《入楞伽经》卷六谓心性本清净,犹若净虚空,只是被烟云尘雾覆蔽而现为不净,若除去无明烦恼的覆蔽,则如本清净。儒、道两家文化是互补的,历代君王都是外儒内道,用儒家来教化老百姓好好做人,以维持安定的社会秩序。仁,与佛法中的慈、不害心所法大体相同。书中说:自诚明,谓之性。
治理人心,把自己修炼成圣人是这样,要点在让自心的阴阳平衡。——莲池大师且孔子非不知佛也,儒谈世间法,直合如是而止,过之则出世间法矣。
有的人认为是自身血液流动的声音或空白噪音。禅宗的顿悟方法有多种,但也可以说它没有固定方法,所谓无门为法门,故称无门关。
佛证一切众生本来自己,最亲也,而儒、道事乎外。据传纪载,张伯端晚年带了一帮人学佛,死后烧出一枚鹅蛋一样大、色如琉璃的舍利子。
他们对佛教心性论的理解,其实是片面的。第一次出现时像星光一样,一个亮点忽然一闪,这是达到恍惚窈冥、元神初现的信号。而今言释深于儒,正发扬孔子微意,是谓报恩,乌得为背本。儒家不大敢面对这件事情,认为死亡的结局虽然可悲,而是自然,无可奈何。
到今天,儒家之学只是在大学哲学系及相关研究所作学术性的研究,讲儒学者不算少,但要找一个有儒家心性修养工夫的人,大概也不太好找。虑而后能得,这样考虑问题才不会有差错,做事会很成功。
道的象形字,左边是一个走字,走是跑的意思。修炼精气或气脉明点的目的,是达到静定。
第八阿赖耶识所转大圆镜智,能变现净土、报化身等。这种阴阳和谐的传统,一直延续至今,现在讲和谐社会,实际上正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阴阳和谐的基本精神。